• 新疆野苹果的种群与数量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10-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新疆野苹果是第三纪孑遗物种,目前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日益减少,已处于灭绝的边缘。通过对新疆野苹果不同生境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及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阐明其种群年龄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野苹果种群几乎无1龄级幼体,仅新源县改良场种群存在少量2龄级个体,绝大多数种群优势龄级为4、5龄级,新源县八连种群优势龄级已达6、7级,各种群中老龄个体数量占优势;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大致趋于Deevey-II型,各龄级的死亡率相近;由于大部分种群已经处于中龄级,随着时间推移,预计20 a、40 a、60 a后,各种群优势龄级将往后推移,老化现象加剧。应建立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库,进行人工育苗,对各种群进行补植,促进林分向异龄林发展,并加强人工抚育管理措施,间伐过度密集的灌木、草本,控制病虫害,为幼苗定植创造条件。

  • 新疆伊犁与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edeb.) Roem.〕种群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胁迫加速了中亚地区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edeb.)Roem.〕种群栖息环境的丧失,新疆野苹果种群面积和生存力趋于下降。本文以第三纪孑遗植物新疆野苹果为研究对象,野外系统调查新疆野苹果种群的生存现状,比较新疆伊犁和哈萨克斯坦分布的新疆野苹果种群年龄结构及果实产量,对两地当前新疆野苹果种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伊犁地区和20世纪70年代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种群的龄级结构主要以中龄(15~50 cm)树为主,而幼龄(0~15 cm)与老龄(50~75 cm)树较少。1969年和1970年哈萨克斯坦的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存力最弱,种群为衰退型(Deevey Ⅲ),但其产量较高;2016年和2017年伊犁的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存力相对较弱,种群趋于衰退(Deevey Ⅲ),产量较低;2013年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存力相对最强,种群最稳定(Deevey Ⅱ);幼龄个体的缺乏是新疆野苹果种群趋于衰退的关键因子。目前,在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保护区内需进行适当放牧干扰,以扩大种子的传播,提高种子的萌发;新疆地区以建立保护区为主,杜绝新疆野苹果的采收和降低野果林内的割草强度,以保护幼苗的生存数量,提高新疆野苹果的种子库,加快新疆野苹果种群更新。

  • 牛洛河自然保护区东京龙脑香林群落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东京龙脑香Dipterocarpus retusus Bl. 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树种。目前,有关该群落学的研究尚处于空白。近期发现于江城县牛洛河自然保护区的东京龙脑香林分布海拔超过1000 m,是国内东京龙脑香林分布的最高海拔。该文通过实地踏查,采用典型选样法布设4个30 m×30 m的群落样地,和20个10m×10m的种群样方,记录样地内的物种及其株高、胸径、数量,群落特征等,通过分布区类型划分,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及种群年龄结构划分等方法,分析了东京龙脑香林群落学与种群学特征。结果表明:(1)样地中共记录种子植物181种,隶属76科、143属,其中,热带性质科58科、热带性质属126属、热带性质种162种,科、属、种热带成分比例分别为76.32%、88.11%、89.50%,表明该群落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2)东京龙脑香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较高,多样性指数(dMa、H')在群落不同层次中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特征;均匀度指数Jsw在不同层次中比较接近;优势度指数D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3)乔木层重要值表明,东京龙脑香重要值最大,为26.85,显示出绝对的优势,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建群种; (4)东京龙脑香种群年龄结构为正金字塔型,表明该种群处于增长时期,为增长型种群。

  • 直线形围栏陷阱系统对玉米地鼠情的监测效果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围栏陷阱(trap-barrier system, TBS)技术自2008 年起在我国许多省市进行应用性试验和推广, 已有的研究多是注重防治效果, 虽有多位作者设想该技术还可用于鼠情监测, 但尚少见针对性试验和全面的数据支 持。为研究直线形围栏陷阱系统(linear trap-barrier system, L-TBS)用于农田鼠情监测的科学依据, 探索L-TBS所获鼠情资料与常规性夹夜法的对应关系, 2015 年5—10 月在新疆博乐市玉米地进行了两种方法监测效果的对比试验。通过同一区域、不同地点、操作方式一致的3 组重复试验, L-TBS 监测的农田害鼠种类、种群数量动态与繁殖特征, 皆与夹夜法结果吻合: 鼠种组成百分比卡方检验, 小家鼠x2=1.50, 灰仓鼠x2=0.54, 均小于X20.01; 两种方法的繁殖特征相关性检测, 性比r=0.710 0, 怀孕率r=0.926 8, 睾丸下降率r=0.869 2, 繁殖指数r=0.940 0, 均显著正相关。而L-TBS 因能捕获幼体而更全面反映种群年龄结构; L-TBS 还能捕获夹夜法难以捕获的鼩鼱, 可用于防疫监测。由L-TBS 法(X)与夹夜法(Y)获得的优势种小家鼠捕获率极显著正相关, 回归方程y=0.143 1+0.146 5x (d.f.=42, r=0.707 7, P=0.000 0), 展示了其与夹夜法的关联性。研究证明: 在 6.67 hm2农田边设置60 m 长的L-TBS 可以达到鼠害防治与监测的目的, 比常规夹夜法具更省工、省力、安全, 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 而L-TBS 比矩形TBS 更便于机械化农事操作, 适于农田推广应用。

  • 甘肃省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沙木蓼种群的结构与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26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根据甘肃省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沙木蓼种群的生境和植被差异,分别选择低山剥蚀残丘覆沙地(生境Ⅰ)和山前倾斜洪积扇沙地,有小型风积沙丘(生境Ⅱ)和无风积沙丘(生境Ⅲ)3种生境类型样地,对其种群的发育状况、年龄结构、静态生命曲线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沙木蓼种群动态规律并评价其在构建荒漠植被方面的价值,为科学合理地管护和持续利用沙木蓼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沙木蓼苗龄级、幼龄级、成熟龄级和老龄级种群密度大小顺序为生境Ⅲ > 生境Ⅰ > 生境Ⅱ,而3种生境中同龄级种群在株高、冠幅、新梢生长量方面差异不显著;2)苗龄级种群在3种生境下都占据了较大的优势地位,对沙木蓼种群的更新具有积极作用。生境Ⅰ和Ⅲ的幼龄级和成熟龄级的年龄结构为连续增长型,老龄级为独立的增长型,种群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生境Ⅱ的幼龄级和成熟龄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连续的稳定型,老龄级种群为稳定型,种群结构比较稳定。3)种群lx,dx和qx曲线在苗龄级、幼龄级和成熟龄级阶段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中苗龄级种群向幼龄级种群转变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幼龄级和成熟级种群发育过程中基本保持平稳,但在老龄级种群阶段3种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性较大,其中生境Ⅰ和Ⅲ种群产生重叠,沙木蓼种群的死亡高峰主要发生在苗龄级和老龄级阶段,具有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一般规律。4)沙木蓼苗龄级、幼龄级和成熟级种群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而老龄级种群为随机分布。以上分析表明,3种生境下沙木蓼种群更新能力旺盛,种群结构趋于合理,生境差异(风沙流活动)只对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和幼苗保存具有显著影响,对其它龄级种群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在荒漠植被演变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优越性,因此沙木蓼在荒漠植被恢复和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 不同干扰程度下沙生植物异翅独尾草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导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异翅独尾草(Eremurus anisopterus (Kar.et Kir.) Regel)生存生境片段化,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斑块种群。为深刻理解在不同程度破碎化斑块中异翅独尾草种群的生存现状,共选取19个样点,分析其龄级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并引入4个生存分析函数。结果表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不同样地中异翅独尾草种群动态因人类干扰与生境破碎化程度的差异,呈现为不同的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各样地异翅独尾草种群龄级完整性均不同,破碎化程度高的样地中种群的龄级有残缺或断代现象;人类干扰程度中、弱的b类型、c类型斑块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属于稳定至衰退型和增长型,而受干扰最强的a类型斑块中的种群结构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种群趋于衰退的风险较高;存活曲线与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a类型种群前、中期稳定,后期衰退;b类型种群前期衰退,中、后期稳定;c类型种群稳定增长。说明异翅独尾草种群的衰退可能是其生境破碎化引起的,因此,对于人类干扰程度强的衰退型种群应亟需减少人为干扰,依据不同生境中的干扰因素及种群生存现状,制定科学与切实可行的保护、恢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