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带状疱疹(HZ)的及早诊断和治疗对降低HZ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防治研究相对匮乏。目的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医院的分级诊疗背景为基础,构建一套完整的HZ社区全科诊疗路径,为规范化开展社区HZ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法整理2003—2023年国内外HZ预防、诊断和相关性疼痛评估工具集合及治疗措施;通过焦点小组会议法,邀请来自上海和北京疾控、卫健委、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从事HZ相关工作或研究的12名专家,梳理并构建社区HZ诊疗路径流程和操作细则。结果 分级诊疗背景下社区HZ诊疗路径包括预防环节、诊断与鉴别诊断环节、治疗环节和随访环节;构建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HZ首诊诊断、分级治疗与随访工作,由综合医院承担特殊鉴别诊断和非基本服务项目,以社区全科医生为路径中轴线的社区HZ诊疗路径。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分级诊疗背景下社区HZ诊疗路径,能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HZ的诊疗规范,为在全国推广HZ分级诊疗的基层双向转诊模式提供了临床和理论基础。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摘要: 本文针对一例带状疱疹伴神经痛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以中药膏摩联合红光照射的综合护理治疗。护理包括全面评估、个性化护理计划、疼痛与皮肤护理等。治疗后,患者疱疹皮肤结痂脱落,疼痛显著缓解,睡眠质量改善。本个案表明,中药膏摩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缓解疼痛效果明显,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18
摘要: 本文总结1例应用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的护理经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疱疹皮损处进行带状疱疹皮肤护理三部曲:清洁、湿敷、修复,有效加快患者皮肤损伤恢复,治疗历时11天,患者疱疹处皮肤大面积愈合,提高患者舒适度,加速患者康复。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24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中医外治疗法对带状疱疹伴有神经疼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针对1例带状疱疹伴有神经疼痛,应用中药塌渍、红外线照射等治疗,以改善患者带状疱疹伴神经疼痛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 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此例带状疱疹伴神经疼痛患者,带状疱疹皮疹基本恢复、神经疼痛基本减轻 结论 中药塌渍等治疗带状疱疹伴神经痛,效果明显、无副作用,是辅助常规治疗缓解症状的关键。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24
摘要: 本文总结1例贲门癌患者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护理经验。针对患者在进行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其护理要点包括:严格的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体位护理、吸氧护理、输液港的维护、体质量管理和症状监测在内的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严格药物指导,用药后出现带状疱疹的皮肤护理,以及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稳定患者情绪。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患者顺利出院。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6
摘要: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联合中医护理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PH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4例PH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疼痛症状、综合疗效、焦虑情况以及睡眠质量。结论 干预1周及2周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95.16%)高于对照组(7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治疗联合中医护理有助于持续有效的减轻PHN患者的疼痛,缓解焦虑症状,改善睡眠。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摘要: 本文回顾1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合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镇痛治疗与护理经验。在配合完成镇痛治疗同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等干预措施,提高患者依从性。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06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溻渍联合西医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月收治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溻渍治疗。观察2组疼痛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3.33%(25/30),高于对照组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溻渍联合西医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06
摘要: 本文总结1例带状疱疹水疱并引起疼痛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技术相关经验。首先根据患者情况辨证分型,做好护理评估,然后根据证型实施中药溻渍、耳穴压豆、拔火罐等中医干预措施,同时结合西医抗病毒、止痛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中西医相互补充,互起协同作用,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皮肤不适症状,缓解疼痛。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1-2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探讨皮内注射亚甲蓝治疗老年中重度带状疱疹神经痛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64例带状疱疹神 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 B两组,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 A组加用皮内注射亚甲蓝及利多卡因, B组加用皮内注射利多卡因。疗程为 10 d,两组在治疗第11、 30、 60、 90天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疱疹评价指标、疼痛评价指标、带状疱疹后遗痛发生率、综合疗效 方面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P>0.05)。A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均短于B组(P0.05)。综合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93.8%, B组总有效率为62.5%, 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 皮内注 射亚甲蓝治疗带状疱疹可缩短病程,缓解疼痛,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1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带状疱疹(HZ)病毒感染的临床免疫特点及物理治疗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合并HZ感染的SLE患者,与同期住院的无感染的SLE患者30例比较,观察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病前、发病时、治愈后的实验室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SLE合并HZ组发病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发病时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指标比较:SLE合并HZ组发病前CD3 + 百分率升高、CD16 + CD56 + 百分率下降、4/8Ratio计数异常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 + 百分率升高、CD8 + 计数升高、CD16 + CD56 + 计数下降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CD3 + 百分率升高、CD8 + 百分率升高、CD4 + 百分率下降、4/8Ratio计数异常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6 + CD56 + 百分率下降、CD8+计数升高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愈后CD16 + CD56 + 百分率下降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Z感染的治疗时间5±1.3 d,治愈率100%,无后遗神经痛发生。结论 SLE合并HZ感染存在免疫抑制状态。提示我们在SLE治疗过程中应加强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抗病毒药物和物理治疗对SLE合并HZ感染的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