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探究樟子松林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群落结构、功能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旨在揭示影响樟子松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微生物学机制。以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24 a、35 a、44 a)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差异。结果表明:(1) 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共同保留169个OTU,土壤真菌特化种保留了603个OTU,根内真菌特化种保留了216个OTU;土壤真菌泛化种优势属为口蘑属Tricholoma和乳牛杆菌属Suillus,根内真菌泛化种优势属为口蘑属、乳牛肝菌属和Cadophora,土壤真菌特化种优势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根内真菌特化种优势属为Acephala。(2) 土壤真菌泛化种共生营养型真菌占比28.49%~47.21%,优势生态功能群是外生菌根真菌,随林龄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真菌特化种腐生营养型真菌占比17.01%~40.01%,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低于天然林,并且随林龄增加,腐生营养型真菌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根内真菌特化种共生营养型占比43.25%~54.45%,优势生态功能群是外生菌根真菌,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相对丰度高于人工林。(3) 樟子松天然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P0.05);泛化种与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和全钾显著相关(P<0.05);根内特化种除了与上述因子显著相关(P<0.05)还与土壤全氮显著相关(P<0.05);土壤特化种则与全钾、速效氮及硝态氮显著相关(P<0.05)。樟子松林真菌群落结构的驱动因子呈现显著的生态位分化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土壤和根内真菌生态功能,为樟子松林的可持续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探究不同林龄油松固沙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与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的关系,为油松固沙林合理 经营和管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地为对照(0 a);选择固沙18 a、34 a、48 a、56 a油松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差异。结果表明:(1)从油松固沙林土壤中获得2517个OTU,隶属于真菌的14个门、48个纲、127个目、286个科、579个属;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47.91%~67.34%)、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18.45%~43.70%)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1.41%~8.36%);优势属为Biap⁃pendiculispora、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棉革菌属Tomentella、Knufia、糙缘腺革菌属Amphinema。(2)由韦恩图和NMDS分析表明,造林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各林龄土壤真菌丰富度(ace指数、chao指数)显著增加(P<0.05);且与有机质、全氮、全磷、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中性蛋白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真菌群落主要以共生营养型和腐生营养型为主,造林后共生营养型相对丰度均较对照增加,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较为稳定。造林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固沙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内容,为科尔沁沙地油松固沙林土壤健康评价提供依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12-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群落结构的恢复能力是判断人工混交林营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人工混交 林群落结构的恢复特征,该文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2010 年对杉木纯林进行皆伐并种植 阔叶乡土树种后形成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20 年在典型区域建设的7.92 hm2 样地群落调查数据,计算了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径级结构和胸高断面积等指标。结果表明: (1)云勇林场样地在经过10 年的自然恢复后,共有47 科101 属136 种木本植物进入群落 并成功定植且包含78 种稀有种,表明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具有较强的物种多样性恢复能力。 (2)云勇林场样地独立植株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47 cm,植株径级分布总体呈现为倒“J”形, 表明群落更新良好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外,早期人为引入物种能够实现自然更新,但由 于恢复时间较短,其径级结构主要表现为钟形曲线。(3)仅物种多度与胸高断面积表现为 较强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物种多样性指标均与胸高断面积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 人工混交林演替早期的胸高断面积仍主要由造林初期人为引入物种决定。随着人工混交林演 替进程中共存物种间生态位互补性的逐渐增强,有望促进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的同步提 升。综上所述,该文发现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具有较强的群落结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 为亚热带人工混交林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5
摘要: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位于青海省昆仑山北坡,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是中国山地生态系统中最完整、最原真的区域之一。为了全面掌握评估区植被类型、分布及生存现状,利用样方调查法,在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内设置168个植物群落调查样方,记录样方内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生境信息等,并参考《中国植被》等划分植被类型。结果表明:(1)评估区共有种子植物46科146属384种,以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苋科(Amaranthaceae)植物为主。(2)评估区植被可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7个植被亚型、36个群系,以草原、草甸及半灌木与草本荒漠为主要植被型,广泛分布有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高山嵩草(Carex parvula)草甸、蒿叶猪毛菜(Oreosalsola abrotanoides)荒漠等。总体而言,评估区植物多样性低,植被类型表现出独特性和过渡性;植被垂直带谱层次简单,基本由山地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草甸带与高山稀疏植被带组成;水平分布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由草地植被过渡到荒漠植被。研究结果可以为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创立及植被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豫南地区不同间作林木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该研究以河南信阳地 区间种板栗、茅栗、杉树的茶园土壤为试验对象,采用室内化学实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 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茶园土壤化学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特点。结果表 明:(1)间作茅栗和杉树的茶园土壤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间作板栗的茶园,并且 三者间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真菌群落结构上,间作茅栗和杉树的茶园具有 较高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是3 种间作茶园土壤的主要真菌门类。 其中,间作板栗和杉树的茶园土壤担子菌门相对丰度较高,而间作茅栗的茶园则以子囊菌门 为主。在属的分类水平上,间作板栗的茶园土壤中红菇属和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 他两种间作类型。(3)研究还发现茶园土壤化学性质与真菌群落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间作不同林木的茶园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影响了真菌 群落的分布和结构。(4)在真菌营养类型方面,间作板栗和杉树的茶园土壤真菌以外生菌根 真菌为主,而间作茅栗的茶园则以未定义腐生真菌为主。综上所述,豫南地区间作不同林木 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些发现为茶园间作树种的选择 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茶园生态环境和提高茶叶品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叶际微生物种群稳定与烟株健康密切相关。为揭示感染野火病烟株叶际微生态特征,该 文采用Illumina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病程度烟株叶片的病斑与健康组织进行微生物群落结 构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病斑组织与健康组织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 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在病斑组织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织;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链格孢属(Alternaria)、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 和锥盖伞属(Conocybe),仅假单胞菌属在病斑组织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织。(2)病斑组 织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健康组织,并随病害程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呈先减后增、丰 富度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病斑组织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病害程度的增加先增后减, 轻度和中度病叶病斑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健康组织,但重病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 和丰富度低于健康组织。(3)病斑和健康组织细菌的基因功能信息及相对丰度基本类似,主要 为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3 类;真菌的优势功能类群为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 内生真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真菌、未定义腐生真菌、木质腐生真菌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 真菌。该结果为认识烟草野火病演变规律及叶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揭示水盐处理下科尔沁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对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的影响。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灌区油莎豆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盐双因素(水处理:50%、70%、100%标准灌溉定额;盐处理:无盐胁迫、轻度盐胁迫、中度盐胁迫)随机区组野外控制试验,构建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筛选关键菌种,并研究揭示其与油莎豆生长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油莎豆农田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2.85%±3.80%)、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0.02%±3.21%)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18.85%±2.41%)。优势菌属为RB41属、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水盐环境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2)100%标准灌溉定额灌溉处理细菌种间共存关系更强,50%标准灌溉定额灌溉处理细菌种间互作程度、连接紧密度最高。无盐胁迫细菌群落生态网络复杂度、互作程度最高,中度盐胁迫细菌物种之间的共存关系更强。(3)随灌溉量增加,关键菌群数量增加,中度盐胁迫关键菌群数量达到最大。水盐处理下油莎豆土壤关键菌种为红色杆菌属、RB41属、Dongia 属、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鞘氨醇单胞菌属、溶杆菌属和Luteolibacter 属。(4)灌溉量变化对油莎豆株高、冠幅、分蘖数、地上干重、羧化酶、脯氨酸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施盐量变化对油莎豆的株高、地上干重、脱落酸、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具有显著影响(P<0.05)。鞘氨醇单胞菌属、硝化螺旋菌属、溶杆菌属、Dongia 属、RB41属、类固醇杆菌属和Luteoli⁃bacter 属与油莎豆生长生理性状显著相关(P<0.05)。水盐环境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子网络及关键菌种,关键菌种则与油莎豆生长生理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揭示水盐生境下油莎豆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为油莎豆适应性种植和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红花檵木叶片内生细菌与其季节性异常叶色现象的相关性,该文采用 平板分离培养法和16S rDNA 序列特征分析法从红花檵木五类异常叶色和正常红色 叶片*中分离鉴定内生细菌,分析不同叶色叶片的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菌水 平差异。结果表明:(1)五类异常叶色叶片内生细菌生物量更高,分离的906 株细 菌经鉴定分类为26 属40 种。(2)小叶类型叶片内生细菌种类最多且群落结构均匀, 而红黄类型的结果与其相反。(3)异常叶色叶片与正常红色叶片的菌群比较发现, 不仅其优势属、种差异明显,且在异常叶色叶片中富集大量甲基杆菌属和假单胞杆 菌属细菌,尤其是栖稻假单胞菌明显增多。(4)异常叶色叶片(小叶、红斑和红黄 类型)中富集了具有溶磷、固氮、产IAA、耐盐功能的细菌,其中有四株兼具以上 四种功能,这种富集功能菌的行为极有可能与异常叶色现象有关。该文揭示了红花 檵木异常叶色现象与特定内生细菌菌群富集密切相关,为红花檵木异常叶色的形成 机理研究提供线索,对红花檵木优质高效栽培有重要应用价值。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鄯善库木塔格沙漠是一个与城市相连的沙漠,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微生物菌株资源。为了探究鄯善库木塔格沙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集了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北缘4个样点的表层(0~5 cm)和深层(45~50 cm)的沙土样本,并测定了其含水量(WC)、pH、总碳(TC)、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电导率(EC);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采样点、不同深度沙土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环境因子和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北缘沙土样本呈碱性;门水平上的优势菌是放线菌(Actin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和变形菌(Proteobacteria),属水平上的优势菌是unclassified_f__Micrococcaceae、Bacillus、Sphingomonas、Escherichia-Shigella。PCoA分析表明,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北缘不同样点之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层和深层样本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WC、TC、TN和pH显著影响表层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P<0.05),TOC含量显著影响深层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P<0.05)。本研究为后期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及相似生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林分密度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不同林分密度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有助于黄土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生态功能的提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探究6种林分密度(950株hm-2、1450株hm-2、1950株hm-2、2450株hm-2、2950株hm-2、3450株hm-2)条件下林下植物群落组成特征、生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1)研究区林下植物共有39科65属77种,其中灌木16科29属36种,草本植物25科36属41种,灌木层物种数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最多,草本层物种数在林分密度为2450株hm-2时最多。刺槐林下植物群落主要以蔷薇科(Ros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的植物为主,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优势种由阳生、中生性物种向阴生性物种过渡。(2)刺槐林中灌木的高度、地上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在各林分密度间无明显差异(P>0.05),灌草群落总盖度变化较小。(3)随着刺槐林分密度的增加,灌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最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林分密度为2450株hm-2时最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达到最大。(4)不同密度的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相似度达中等相似以上。林分密度为1950~2450株hm-2时,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佳,有利于其生态功能的提高与可持续发挥。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虽然大量的研究已利用模型拟合的方法对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SAD) 进行了不同的数学模型拟合,但对于SAD 形状(曲线的偏斜度)如何在环境梯 度上连续变化的研究仍然不足。尤其对于森林群落而言,同一地区不同植被类型 群落SAD 的模型拟合和形状变化是否一致,仍无明确的结论。该研究针对安吉 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分布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利用样方调查法,记录了 28 个20 m 20 m 样方中的物种组成及其个体多度。通过利用对数级数和对数正 态模型对样方中的SAD 曲线进行拟合,进而选择最优模型,并且利用Gambin 模型中的值和Weibull 模型中的值反映SAD 的形状,以及Weibull 模型中值 反映SAD 的变化尺度(物种间个体多度的差异程度),分析海拔高度与SAD 的 形状和变化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 主要符合对数级数模型。(2)当包含所有样方时,值和值与海拔高度无显著 相关性,值与海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针对不同的植被类型,常绿与 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值和值与海拔高度间具有负相关关系,但在落叶阔叶林中 值与海拔高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值和值与海拔高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SAD 的形状变化与海拔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 说明海拔对不同植被类型中各物种多度分布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此,在关于植物 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区分不同的植被类 型。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野生和栽培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野生和栽培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探 究。结果表明:(1)野生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栽培阿尔泰银莲花(P 0.05);NMDS 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和栽培阿尔泰银莲花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更显著。(2)细菌9566 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 涉及39 门127 纲315 目500 科886 属,真菌2 670 个OTUs 涉及15 门57 纲138 目293 科597 属。在门水平上,细菌 群落中的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及真菌群落中的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均为野 生和栽培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优势菌门,但其相对丰度在不同生长方式下存在差异。(3)环 境因子关联(RD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子(P < 0.05),土壤 pH 值、碱解氮和有效磷是影响真菌群落的主要因子(P < 0.05)。综上,本研究表明野生和栽培 下的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生长条 件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结果对阿尔泰银莲花科学种植以及土壤改良具有一定 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分析我国热带北缘季雨林的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特征,为解析其群落构建机制和森林结 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对广东阳春鹅凰嶂典型季雨林中 4 种不同植物群落 ABCD 展 开调查,对其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判断其成熟度差异,预测演 替方向,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目前 4 种群落林层单一,小径级木与下层木占 主体地位,具有 1~3 种明显的优势树种。(2)Shannon-Wiener 指数为 2.72~3.74,Simpson 指数为 0.90~0.97,均匀度指数为 0.74~0.89,各群落多样性特征差异显著。(3)4 种群落乔 木胸径大小比数为 0.49~0.51,角尺度为 0.56~0.61,混交度为 0.54~0.83,林分空间结构指数 为 60.57~71.44,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 53.15~68.53。(4)综合群落基本特征、多样性和空 间结构特征分析得出,各群落的成熟度排名为 D>A>C>B。该研究结果表明,4 种群落都 处于演替前期或中期,乔木个体胸径和树高发展空间较大;群落整体处于中庸的生长状态, 个体均呈轻微聚集分布,树种表现为中度、强度或极强度混交,空间结构与理想林分存在一 定距离。随着成熟度增加,4 种群落都继续以阳性树种作为主要优势树种进行演替,并初步 具备该区域地带性顶极群落的典型植被特征。随着成熟度增加,季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 并向混交度增加、空间结构优化、稳定性增强的趋势演替。未来应对该区域加强监管与保护, 同时应对该地区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广泛监测与深入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土壤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揭示干旱风沙区植被重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生态防护体系的植被重建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沙丘为对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植被重建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植被恢复重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被重建区与流沙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均以放线菌门(58.53%~67.85%)、变形细菌门(16.53%~19.68%)等为优势类群;优势菌属包括诺卡氏菌属、甲基柔膜菌属、微红微球菌属和微枝型杆菌属。与流沙区对照相比,植被重建区显著增加了土壤大部分菌门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植被恢复重建后土壤pH、电导率及盐分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在植被重建区浅层土壤(0~5 cm、5~10 cm和10~20 cm)显著高于流沙区。因此,对于沙漠公路生态防护体系而言,植被重建能显著改善其浅层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水平,是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灌丛群落作为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 不可或缺的角色。系统地研究祁连山地区灌丛群落结构特征对阐明灌丛群落的更新、演替和稳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 据。选择分布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甘青锦鸡儿(Caragana tangutic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 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5 种典 型灌丛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主要研究了 5 种典型灌丛群落的物种组 成、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灌丛群落组成较为简 单,只出现了 48 种植物,隶属于 26 科,38 属,以蔷薇科、禾本科、菊科和豆科等西北干旱区优势科的 数量居多。(2)生活型谱均以地面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为 37.09%,地上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少,为 4.00%。(3)整体上看,灌丛群落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 1.12~2.26,Simpson 多样性指数(D)变化范围为 0.60~0.74,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物种组成较为简单,其中不同灌丛 群落 H 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金露梅>鬼箭锦鸡儿>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吉拉柳,D 多样性指数表现 为金露梅>鬼箭锦鸡儿>吉拉柳>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4)不同的生境条件导致群落多样性层间 结构存在差异,除鬼箭锦鸡儿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而鬼箭锦鸡儿群落中灌木层 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为接近,物种组成灌草均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喀斯特地区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是生态重建和石漠化治理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黔中普定县6 块永久监测样地在2013 年、2015 年和2019 年的监测资料,分析7 年间喀斯特次生林重要值、物种消长结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乔木种的优势度增大,更新率较高,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先锋种的重要值减少,且死亡率较高。(2)物种多样性指数各年间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基本稳定,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在2013 年和2019 年之间差异显著。(3)径级和树高结构呈“倒J 型”和“左偏正态”分布,各年间差异不显著,乔木层大径级(DBH≥10 cm)个体数增加,但高大乔木(H≥9 m)个体数和种数减少,灌木层中火棘、杭子梢和小冻绿树(Rhamnus rosthornii)等灌木种在0 m≤H<3 m 和0 cm≤DBH<2.5 cm 的个体数减少,而刺楸、朴树等乔木种个体数增加。喀斯特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较缓慢且复杂多样,层次结构不明显,群落总体处于演替进展的中前期,群落更新良好,将进一步以乔木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以二代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邻接的二代巨尾桉纯林(PP)作为对照(CK),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土壤酶活性分别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重点探究南亚热带 PP 引入降香黄檀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PP 相比,(1)MP 的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 pH 值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 61.92%(P<0.05)、60.12%(P<0.05)、72.87%(P<0.01)、488.49%(P<0.01)和 15.97%(P<0.05);(2)MP 的真菌/细菌(F/B)显著降低,但总微生物生物量、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G-/G+)并无显著变化;(3)MP 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而 pH 值、NH4+-N 和 C/Nlitter是驱动其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异的最显著性因子;(4)MP 的β-葡萄糖苷酶(BG)和 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提高,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显著降低,酚氧化酶(PO)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该研究说明在连续短周期经营的桉树林中套种固氮树种降香黄檀,将可能是提高桉树林土壤质量的一种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内蒙古乌拉特荒漠草原灌丛和草本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这2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对不同放牧处理(对照、中牧、重牧)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灌丛群落中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碱韭(Allium polyrhizum)的优势度增大,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的优势度减小;重牧降低草本群落中沙生针茅的优势度,增加了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和碱韭的优势度。② 不同放牧处理显著降低了灌丛和草本群落的盖度、高度以及灌丛群落的密度,消除了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盖度的差异(P>0.05)。中牧降低灌丛群落的Pielou 均匀度指数,重牧降低灌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灌丛和草本群落的其他多样性指数在放牧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物种丰富度外,其他多样性指数在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0.05)。③ 不同放牧处理降低了灌丛和草本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导致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地上生物量的显著差异(P<0.05)。④ 地上生物量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负相关,与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正相关;放牧处理下地上生物量与密度、物种丰富度正相关。放牧处理改变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变了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10-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及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能够为区域草地资源评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拉萨河流域林周县卡孜乡亏组山为研究地点,对山体垂直样带(3 900~5 100 m) 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研究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山地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域共设置13 个样带(每隔100 m 设一个样带),每样带设置0.5 m×0.5 m 的5 样方进行植被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PCA) 和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 对植物群落进行排序和分类;运用冗余分析法(RDA) 对群落及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该山体植物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含7 个群丛;影响区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其次是坡度;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分种盖度呈单峰关系,与总盖度、坡度、生物量呈正相关。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稳定的边坡群落是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目标。该文为探究高速公路生态护坡工程 10年演替后群落特征,以泌桐高速公路为依托,布设自然恢复、单一狗牙根播种和5个不同播种密度的草灌混播生态防护措施,研究不同恢复方式对边坡群落组成、生活型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查样方内共有 52 种植物,分属于 17 科 49 属。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共 26 属 29 种,占种总数的 55.77%,表明这 3 科植物在边坡群落演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10 年演替后不同恢复方式下群落中多年生植物比例高于一年生草本植物。(3)在草灌混播样地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在播种密度 500 株·m-2 处达到最大。(4)草灌混播的生态恢复效果优于纯草本种植和自然恢复方式。(5)播种密度对草灌混播群落类型,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从植物的生长效果及成本方面考虑,初播密度为 500 ~ 600 株·m-2 的草灌混播可构建较为稳定的边坡植物群落,实现最佳的边坡恢复效果,可应用于类似区域边坡生态恢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