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的时空耦合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探究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相互影响的程度和方式,明确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本研究聚焦六盘山甘肃片区,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10—2020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时空分布格局,并根据协调关系划分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和多维减贫程度提升显著,二者均由中低水平转向中高水平,且空间集聚效应突出。(2)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度略有下降,但整体上以高度耦合为主,两系统相互作用程度较强。空间上两系统耦合度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且不同程度耦合度存在聚集形态,空间差异明显。(3)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的耦合协调度明显提升,两系统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加强,但协调等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4)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类型以同步型为主,但协调等级多为失调。可见,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效率减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模式在六盘山甘肃片区仍存在较大深化空间。

  • 效果导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深圳市回顾性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为了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从过程到结果的转变,课题组前期从理论上构建了“效果导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该指标体系实践应用尚不充分。目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本研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深圳市2017—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效果进行回顾性评价。方法 于2022年7月—2023年4月通过文献资料法、函调法收集指标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2017—2022年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结果 指标体系的54个指标,共收集到49个,完成率为91.8%。2017年至2022年,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指数从46.62增加到51.37,项目投入指数从3.75增加到10.40,项目执行指数从11.23增加至的19.36,项目效果指数31.65降低至21.61。单从各子项目的效果指数来看,健康教育效果指数有较大增幅,从2017年的0.067增加到2022年的4.079;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指数从2017年的13.469降低至2022年的3.571,最低为3.223(2021年),最高为14.970(2019年),儿童健康管理、知晓率与满意度效果指数最低值分别为3.374、1.987,均出现在2019年。孕产妇健康管理效果指数最低值在2022年(4.052)。结论 以效果为导向的基本公共卫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评价市级层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但部分反映人群健康危险因素及健康状况的指标还存在可获得性低的问题。信息化全量考核能解决数据虚报的问题,提高项目的督导效率。但在服务覆盖率趋近饱和的情况下,其促进作用是有限的,未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该以提高服务质量、增进人群健康效益为目标,特别要以知晓率与满意度为重点,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比较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提升了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智能化水平,增强了图书馆服务效能,已被我国图书馆作为重要的自媒体平台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针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平台和网页爬虫技术对微信公众平台推文外部描述和推文内部描述数据进行采集,数据清洗后存储在mongo DB数据库中。其次,利用微信传播指数算法计算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指数。同时,引入机器学习中的文档主题生成模型(LDA)开展这两类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文文本的主题分类研究。最后,提出信息收受综合指数(IAAI)的概念与量化方法,并在设置IAAI阈值的条件下进行基于代表性推文特征指标统计的比较研究。[结果/结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数与点赞数均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高校图书馆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较公共图书馆稍低,但这两类图书馆都存在影响力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分析后找到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推文主题异同以及较高或较低信息收受综合指数推文的信息特征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这两类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建议。

  •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秦创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是源于实践、用于实践、高于实践的典型智库研究,但已有研究存在理论性不足、视角单一等问题,不利于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智库双螺旋法兼具系统性思维、全流程指导和操作性思路的典型特征,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基于智库双螺旋法,建立了一套从内涵解析、指标构建、指标赋权到指标测度的全流程系统性动态化研究框架,并以秦创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得到了有价值的研究启示和思考发现。研究过程充分验证了智库双螺旋法对于智库研究的科学指导作用,研究结果为研判秦创原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及其对陕西省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定量支撑和决策参考。

  • 半干旱区湖盆景观格局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 ——以凉城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9-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802020年6期景观类型数据,分析了凉城县湖盆景观及其变化过程;利用景观敏感度指数和景 观适应度指数构建了一种景观脆弱性综合指数,分析了县域景观格局脆弱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1)近40 a来凉城县景观类型变化差异明显。除未利用地外,19801995年耕地、林地及草地动态度最大,1995 2010年各景观类型动态度均较大,20102020年水域、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2)19802020年全县景观格局脆弱 性均以中、较高为主,面积达到70%以上,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凉城中部和东南部,低值区位于岱海及其北部;景观脆 弱性综合指数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开始好转。(3)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在不同景观类型、 地形上差异显著。零散分布的林、草地脆弱性较高,水域最低;海拔<1300 m、坡度<5的区域景观格局脆弱性最低, 海拔1700~1900 m、坡度25~40区域的最高。(4)总人口数、水域面积和耕地面积是湖盆景观格局脆弱性的主要影 响因子;相对气候因子,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优化景观结构、减少过度扰动、保护水资源 及水环境等,是降低凉城景观格局脆弱性和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的主要手段。

  •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省春季干旱时空变化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4-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61—2018年35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省农牧区无雨日数、干旱次数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1961—2018年青海省春季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呈增多趋势,无雨日数空间差异明显,其中,东部农业区、牧业区无雨日数总体无明显变化趋势。② 近57 a,东部农业区轻旱、中旱、特旱发生次数均无明显趋势性变化,仅重旱略有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农业区轻旱、重旱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农业区各等级干旱次数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③ 近57 a,青海省主要牧业区出现干旱总次数及不同等级干旱次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轻旱减少最为明显,而牧业区各等级干旱次数呈北多南少的分布。④ 青海省春季出现灾损的旱灾次数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2.4次·(10a)-1。其中,东部农业区出现灾损的旱灾次数最多。⑤ 近57 a青海省牧业区干旱发生次数在1981年前后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而东部农业区无明显的突变现象。

  • 基于模糊隶属度的雷电危险度等级评定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2013—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测站半径10 km的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选取地域范围一小时内的地闪数目和一小时内的最大雷电流幅值作为雷电危险度因子。确定因子分级的上下限和因子区间划分,计算出单因子雷电危险度等级的隶属度与权重。采用梯形分布函数和模糊统计方法确定雷电危险度因子的隶属度函数,根据隶属度函数得出模糊矩阵,并进行模糊矩阵复合运算,求出雷电危险度综合指数,得出雷电危险度等级。结果表明:根据建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一次闪电过程的危险度状况,有效评定雷电危险度等级,评定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雷击事件的实际状况,从而为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调查和雷击风险评估等业务提供科学性的决策服务和参考依据。

  • 哈尔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序评价及预测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文章从时间序列着手基于人文社会视角,以“自然—社会—经济”协同模型为依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哈尔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进行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从2004年的0.7599逐年提高至2016年的0.8904,且在未来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呈现出“敏感—良好—安全”这一动态变化过程;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地利用结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和农用化肥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