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POI数据的内蒙古公共文化设施与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科学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求至为关键。基于POI数据和ArcGIS 10.8软件平台,运用数理统计、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多尺度揭示内蒙古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域尺度上,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分布不均且差距突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分布呈集聚性,密度分布以“阿拉善左旗-扎赉特旗”为界呈现南部密度高、北部密度低的特征。(2)地区尺度上,蒙西、蒙中、蒙东均为集聚分布,且非均衡性突出,蒙中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和密度显著超过蒙东地区和蒙西地区。(3)盟市尺度上,设施数量相差悬殊,“呼包鄂”集聚特征显著,乌海市、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集聚特征次之,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的集聚程度稍低,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的集聚程度更弱,阿拉善盟则以零星点缀的形式分布。(4)内蒙古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结构是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多因素交互作用、协同推进的结果,各因素交互作用产生了“1+1>2”的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效应。

  •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社会网络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反应模型。采用CRITIC-TOPSIS、引力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联动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总体在0.5左右波动,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各流域年平均涨幅分别为0.41%、0.30%、0.40%。(2)黄河流域大致可分为7个主要城市网络(N1~N7),上、中、下游的流域聚集程度和城市关联程度依次不断升高。(3)考虑直接作用、调节作用以及替代效应的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网络N1~N4的城市生态韧性提升作用更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4213、0.4210、0.5085、0.8883,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网络N5~N7的城市生态韧性,影响系数分别为0.8483、0.5669、0.8128。

  • 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1-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以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利用植物群落学分析和野外取样检测的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Winklemass 1.0计算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并用三维离散随机变量分析了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林分内DBH≥2 cm的林木有897 plants·hm-2,隶属于15科16属。主林层为湿地松,平均胸径32.3 cm,重要值为44.2%;次林层为阔叶树,中幼龄林木居多,其中樟树、马褂木为优势树种,重要值分别为17.1%、13.2%,此外还存在较多处于劣势生态位的天然更新种。(2)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偏向于随机分布( ̅=0.503);林分整体趋向于中庸偏劣势过渡的态势( ̅=0.505);种间隔离程度较高( ̅=0.689),林木混交状况良好。空间结构参数的三维离散随机变量表明,湿地松87.3%为优势和亚优势,马褂木41.7%为亚优势、26.9%为中庸态势,樟树23.5%为中庸态势、56.8%为劣势和绝对劣势。(3)林分土壤pH值趋于中性;与撂荒地相比,林分土壤的容重、持水量、孔隙度、有机碳、全钾、全氮、全磷等因子均明显改善,但整体而言,林分土壤仍然较为贫瘠,局部土壤紧实,保水能力差。综上表明,湿地松、马褂木做为先锋树种生长43年后,林分有向异龄林、强度混交林演替的趋势。但林分内中幼龄阔叶树株数占比较大,近熟林出现断层,老龄针叶树占据优势生态区位,需抽针补阔、间针育阔,择伐劣势木,促使林分向阳生性阔叶树为主、中生性和耐阴性阔叶树为次的林分结构演替。该研究结果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人工林结构优化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网络结构在安徽融入前后的比较研究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2010—2019年的经济联系数据,对长三角区域智慧城市群在安徽省加入前后的形式及内部特征变化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安徽省加入后,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联系差距缩小,智慧城市群紧密性、内部节点集聚性得以缓解,资源流动通达性提升,部分中小型城市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城市群垂直化发展的差异性得以缓解。

  •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金融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多行业金融机构的地理分布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金融网络进行测度,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中国金融网络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金融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但是金融网络的空间分异程度在缩小。另外,金融网络空间结构具有空间指向性。(2) 影响全国、东部、中西部、核心和边缘地位金融网络发育的因子不同,这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力、关键资源、区位条件和经营成本等不同紧密相关。(3) 择优选择、路径依赖和网络邻近机制是金融网络空间结构形成所遵循的内在机理,在未来经济金融日趋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在更大尺度上加强城市之间在金融方面的合作。通过研究中国金融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既可以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政策建议,也可以为推动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新时代城市变革与转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8-23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治理及规划的重要抓手。如何科学认识新时期城市空间结构是深化城 市认知并进行人与自然和谐调控的基础。文章简要回顾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新时期技 术革命、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指出城市空间结构在组织原则、组织方式、优化目标及要素成分方面 的变革性转向,阐明传统理论用于解释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局限性。提出从人地地域系统理论出发重构城市空 间结构研究范式、重新认识城市空间结构载体空间、强化城市空间结构关系解析,以及革新城市空间结构测 度体系等新时代认识路径。未来应对城市空间结构认知方面挑战的关键举措,即重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集 成城市空间结构解析关键技术、融合应用多源数据、建设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控的数字孪生平台。

  • 多尺度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信息网络演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间信息联系更加紧密,空间结构不断重构。本文以2012年与2019年黄河流域内部城市之间及与外部城市相互搜索的百度指数为数据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及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本地与全国2个尺度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 全国尺度下的城市点度中心性与本地尺度高度相关,但相较于本地尺度,中心性高值区愈发向东部集聚,空间非均衡性增加,西安市、青岛市核心地位更加突出。(2) 全国尺度下的城市中介中心性与本地尺度不相关,且相较于本地尺度,中心性高值区由西向东转移,空间非均衡性降低,西安市中介效应优势更加突出。(3) 黄河流域内部联系呈现以西安市-郑州市及青岛市-济南市为核心的相关孤立的骨干网络,域外高层级联系愈发向长三角、成渝等南方城市群集中。(4) 相较于本地尺度,全国尺度下黄河流域首位联系空间组织变化不大,第二位联系大多从流域中心或省域次中心转向链接北京市,第三位联系则大多从邻近链接转向择优链接域外中心城市。研究结果可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多要素流视角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空间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交通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等多元数据,运用联系强度、空间结构指数、凝聚子群、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等方法,对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空间网络点-线-面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城市交通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综合流的联系强度差异明显,综合流呈现以太原市与呼和浩特市为核心的两核多中心发展态势。(2)城市网络联系显示物流与资金流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各要素流网络结构空间非均衡特征明显,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特征。(3)空间结构指数表明不同要素流视角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多中心结构,同时不同要素流视角下的凝聚子群均呈现地理邻近性特征。(4)经济全球化、交通效率、产业结构、地理邻近性等因素显著影响都市圈多要素联系网络。

  • 热带北缘鹅凰嶂季雨林四种群落特征及成熟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分析我国热带北缘季雨林的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特征,为解析其群落构建机制和森林结 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对广东阳春鹅凰嶂典型季雨林中 4 种不同植物群落 ABCD 展 开调查,对其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判断其成熟度差异,预测演 替方向,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目前 4 种群落林层单一,小径级木与下层木占 主体地位,具有 1~3 种明显的优势树种。(2)Shannon-Wiener 指数为 2.72~3.74,Simpson 指数为 0.90~0.97,均匀度指数为 0.74~0.89,各群落多样性特征差异显著。(3)4 种群落乔 木胸径大小比数为 0.49~0.51,角尺度为 0.56~0.61,混交度为 0.54~0.83,林分空间结构指数 为 60.57~71.44,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 53.15~68.53。(4)综合群落基本特征、多样性和空 间结构特征分析得出,各群落的成熟度排名为 D>A>C>B。该研究结果表明,4 种群落都 处于演替前期或中期,乔木个体胸径和树高发展空间较大;群落整体处于中庸的生长状态, 个体均呈轻微聚集分布,树种表现为中度、强度或极强度混交,空间结构与理想林分存在一 定距离。随着成熟度增加,4 种群落都继续以阳性树种作为主要优势树种进行演替,并初步 具备该区域地带性顶极群落的典型植被特征。随着成熟度增加,季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 并向混交度增加、空间结构优化、稳定性增强的趋势演替。未来应对该区域加强监管与保护, 同时应对该地区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广泛监测与深入研究。

  • 国土演变解析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思路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与政策内涵,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人口或经济的比例关系为基本参数,测度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前后5年的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点-轴结构的演变特征,揭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距离轴线的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从区域差距、资源环境效应、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国土空间结构演变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人口、经济进一步向城市化地区、城市群区域、主要开发轴线集聚,人口集聚过程快于经济集聚过程,人口与经济呈现相互均衡的趋势,且与全国自然承载力及考虑地理区位和系统整体性的地域功能适宜性的格局趋于吻合;不同功能区之间、区域板块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沿轴线区域与远离轴线区域的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国家“两横三纵”轴线无法适应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及“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据此提出:推动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及主要轴线核心区域集聚,实现人口与经济相均衡;进一步减少北方地区边缘区域的人口压力,从而促进人口规模与自然承载力相均衡;增加珠江-西江发展轴带,完善“三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向外延伸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与包昆通道等主要轴线从而适应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等政策建议。

  • 甘肃省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优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化学 提交时间: 2021-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 2008、2018 年 A 级景点数据,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从景点时空分布集中性、移动性、 可达性三方面对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探究,并以“点—轴”理论为基础提出优化建议。结 果表明:(1)甘肃省 A 级景点空间结构类型为聚集-随机型,景点分布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酒—嘉、 兰州、天水等地,在旅游板块上呈现出“点强、面弱”的特点。(2)景点可达性时间成本变化明显,1 h 等时圈增率为 134%,2 h 等时圈增率为 41%,交通情况改善明显,路网“线分散”的特点趋于弱化。(3)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提出三大旅游板块各自的增长级和发展轴线,以 期推进甘肃省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

  • 流域生态系统量化研究进展及新指标体系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0-05-18

    摘要: 流域和流域生态学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载体和理论支撑,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过程-功能-机制-调控相互联系和递进的研究是流域生态学的研究范式。然而,流域生态学没有建立起自己学科内生的、使流域生态系统各结构成分、陆地和水体、上游和下游、陆生和水生生物关系有机联系起来的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指标体系模型框架,致使流域生态学的研究分散在淡水生态学、陆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农业环境学、水利工程学等学科中,没有形成核心理论。本研究分析了流域生态学发展中的瓶颈,回顾了基于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数量特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分析了流域生态学利用等级机构理论和集合生态系统理论,对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数量特征的研究现状。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数量特征整体指标、流域各结构成分指标和结构成分间关系指标,为量化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和结构成分之间关系提供了方法。

  • 基于POI数据的西宁市零售业空间格局探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零售业是城市商业结构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合理有序的零售空间结构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配置、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至关重要。POI作为新的空间数据源,能够客观地、准确地对商业空间结构进行识别和探究。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连接青藏高原与中国大陆的重要门户。西宁市集中大量的人口,且存在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基于POI大数据,运用核密度、局域Getis-Ord G*指数、Ripley’s K函数和区位熵的分析方法,以西宁市为研究案例探究零售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零售业详细地分为以下8种类型,分别是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五金、家具室内装饰材料,医药及医疗器材,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综合零售。结果表明:西宁市零售业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显著,呈现“多集聚、多核心”商业空间形态。密度等级由中心区沿交通干线逐渐向外围递减;高密度集聚区分别分布在水井巷附近街区、商业巷附近街区、祁连路—北禅路交汇的附近街区(北山市场)和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海湖新区。行业属性不同使得零售点集聚和分布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业态零售点呈现社区化、微型化和便利化的特征,且区位选择性较大,如: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医药及医疗器材和综合零售行业,而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文化体育用品和纺织服装等行业区位选择尺度小,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基于道路数据构建的街区单元冷热点区域分布特征显著,它受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人口密度,交通可达性和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海湖新区将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商业区;在街道尺度,各业态零售业专业化功能区块显著,发展成熟的街道表现出多优势行业集聚特征,西宁市多业态集聚区域较少,只有人民街街道。这项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填补基于POI数据青藏高原河谷型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空白; 另一方面,为政府战略制定,零售商选址和城市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 张掖城市主要功能用地演变及其动因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3-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研究城市功能用地演替可以揭示出新时期中国城市功能空间演化的特征、趋势与形成机制,为城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张掖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运用GIS工具及方法,定量分析了张掖市1981年以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服务用地三大功能用地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动因,进而绿洲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研究发现:张掖城市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呈逐步增加趋势,空间上呈“内聚→外散”的演变趋势,两者均由老城区向四周扩散,而工业用地先增加后减少,空间上呈“混杂→集中”的转变特征,整体上集中于东北部产业园区内。张掖城市功能用地演变是人口经济驱动、宏观政策调控、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博弈、交通线路牵引、城市规划引导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11-29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人体动作深度视频的四维信息映射到二维空间后,动作分类容易发生混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首先构建空间结构动态深度图,将深度视频的四维信息映射到二维空间,进行信息降维处理;然后提出基于联合代价函数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结合交叉熵损失函数与中心损失函数作为联合代价函数,指导卷积层学习到更具分辨力的深度特征,以进行更精确的分类。在MSRDailyActivity3D和SYSU 3D HOI两个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识别率得到了较明显地提升,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动作分类容易发生混淆的问题。

  • 禾豆间距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针对禾豆间作协同利用化学氮肥和豆科固氮潜力调控依据薄弱问题, 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禾豆间作间距为15 cm、30 cm 和45 cm 空间结构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 以期为禾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空间结构、减缓氮阻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013和2014 两年研究结果表明, 与单作相比, 间作豌豆有效根瘤个数和根瘤重均有显著提高, 根瘤数提高幅度达0~500%, 其中间距为30 cm 时, 豌豆的根瘤数和瘤重达最大。以根瘤数和根瘤重计算的氮阻遏消减效应(Ca)均为正值, 施氮条件下, 玉米与豌豆间距为30 cm 处理的氮阻遏消减效应显著高于15 cm 和45 cm 间距处理,2013 年和2014 年以根瘤数计算的Ca 值分别达78.70%和161.21%, 说明间作相对于单作都具有减缓氮阻遏的作用。而在此期豌豆的营养竞争比率(CRpm)大于1, 豌豆相对于玉米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禾豆间作可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以间距为30 cm 的间作处理最高, 2013 年和2014 年两年平均较间距为15 cm 和45 cm空间结构的间作模式分别提高21.90%和21.88%。说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增加间作豌豆的结瘤数和瘤重, 增强氮阻遏减缓效应, 调控禾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