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7-1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缺血性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导致全球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研究综述了包括血细胞分析指标(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微小核糖核酸(miRNA,如miR-21、miR-155、miR-126)和外泌体在内的多种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作为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显示,血细胞分析相关指标、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其中,较高基线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关,并且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时间呈负相关。特定miRNA如miR-21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元存活,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而miR-155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加剧脑损伤,其表达水平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此外,miR-126在血管生成和神经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外泌体则通过携带抗炎因子、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等,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和损伤,从而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尽管这些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个体间差异、长期效应和安全性研究不足以及技术标准化问题。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这些标志物的作用机制,开发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大规模临床验证,以期将其应用于临床,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岩溶植被修复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揭示封育年限对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修复的影响,可为岩溶植被修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不同封育年限的草丛(封育 5 a)、灌丛(15 a)、灌乔林(25 a)、次顶极乔林(35 a)和顶极乔林(55 a)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不同封育年限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的特征及其修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18 000 m2)共有维管植物 175 种,隶属 74 科 139 属,不同封育年限群落科属种组成明显不同,以封育 5 a 的最低(6 科 19 属 20 种),封育 35 a 的最高(48 科 74 属88 种)。随着封育期延长,乔木生活型比例显著增加,灌木为先增后减,草本急剧减少,藤本先增后减。随着进展演替,群落不同层次的优势种替代规律不同,草本层为阳性杂草→阳性禾草→中生性或阴生性蕨类植物的有序性替代;灌木层为灌木种类被乔木幼苗幼树所替代;而乔木层却表现为常绿种类占优势到常绿与落叶树种共优势的结构性替代。封育初期群落物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较低,进入中期(25 a),多样性升高,土壤养分含量也增高,进入后期(55 a),多样性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也相应下降,但维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修复效应。冗余分析(RDA)表明,群落物种组成在封育初期受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全钾、速效钾、速效磷的显著影响,而在中后期则受土壤有机质、水分含量、非毛管孔隙度、全氮、有效氮以及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