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1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持续深入,如何将有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向功能楼宇人群成为关注焦点之一,切实了解该类人群的需求特征是制订有效策略的重要手段。目的 了解功能楼宇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为完善和优化功能楼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4年3—4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课题组所在辖区选取功能楼宇3个,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功能社区抽取中青年396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的KANO问卷、过去6个月接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多的时间段及支付意愿等。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的KANO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构建Better-Worse矩阵对19个服务条目进行KANO需求特征分析,根据不同服务时段和支付意愿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回收396份有效问卷,19个签约服务条目形成的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91。按KANO模型对条目进行初步归类,19个条目均属于无差异属性项目,构建Better-Worse矩阵对需求属性进行进一步划分,诊疗服务中的“代配药服务”“专家坐诊服务”2个条目,健康管理服务中的“体检报告解读和健康咨询”“眼症防治”“颈椎病防治”等9个条目归属为“期望属性”项目,诊疗服务中的“延伸处方”服务归属为魅力属性项目,其余为无差异属性项目。敏感性分析显示:“长处方”服务在上班前1 h、周末时段的SR值最高,“中医体质辨识/推拿/艾灸/拔罐/刮痧/针灸”服务在午间1 h服务的SR值最高;支付意愿在0~50元/人/年和≥201元/人/年时“专家坐诊”服务的SR值最高,支付意愿在151~200元/人/年时“中医体质辨识/推拿/艾灸/拔罐/刮痧/针灸”服务的SR值最高。结论 功能楼宇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下的专项化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度较高,需求内容多元化,家庭医生提供的长处方、代配药、专家坐诊等签约诊疗服务是满足中青年人群服务需求的基石,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针对此类人群的服务内容设计。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带状疱疹(HZ)的及早诊断和治疗对降低HZ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防治研究相对匮乏。目的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医院的分级诊疗背景为基础,构建一套完整的HZ社区全科诊疗路径,为规范化开展社区HZ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法整理2003—2023年国内外HZ预防、诊断和相关性疼痛评估工具集合及治疗措施;通过焦点小组会议法,邀请来自上海和北京疾控、卫健委、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从事HZ相关工作或研究的12名专家,梳理并构建社区HZ诊疗路径流程和操作细则。结果 分级诊疗背景下社区HZ诊疗路径包括预防环节、诊断与鉴别诊断环节、治疗环节和随访环节;构建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HZ首诊诊断、分级治疗与随访工作,由综合医院承担特殊鉴别诊断和非基本服务项目,以社区全科医生为路径中轴线的社区HZ诊疗路径。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分级诊疗背景下社区HZ诊疗路径,能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HZ的诊疗规范,为在全国推广HZ分级诊疗的基层双向转诊模式提供了临床和理论基础。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5-05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目前我国的科普工作存在着科普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科普投入不足、科普成效难以精细化评价等问题,且随着科普热的来临,科普事业呈现出新的特点,亟需新的评价体系。以健康科普为例,针对机构的工作评价研究相对薄弱,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维度单一、难以量化、缺少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现实问题。 目的 构建健康科普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立面向社会机构的健康科普工作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结构 - 过程 - 结果理论和文献报道,制定函询问卷,遴选 14 名健康科普工作领域的资深工作者组成专家小组,采用德尔菲法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于 2022 年 45 月进行 3 轮函询,采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根据专家意见构建机构科普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第一轮函询问卷回收率 100%,共有 9 名专家对其中 19 项指标给出了 34 条修定意见,专家意见提出率为 64.29%(9/14),专家积极程度较高。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 0.814,判断依据为 0.886,熟悉程度为 0.742。第一轮、第二轮专家函询的 Kendall's W 系数分别 0.238、0.246(P<0.001)。两轮专家函询的变异系数均 <0.250,专家意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确定并构建出机构科普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 3 项一级指标(科普投入、科普实施、科普成效)、16 项二级指标和 77 项三级指标。结论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出机构科普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 3 项一级指标(科普投入、科普实施、科普成效)、16 项二级指标和 77 项三级指标,其应用有助于提升社会机构的健康科普工作效率。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4-1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区域卫生协同发展通过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到位的区域协同体以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通过充分开展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发挥区域内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特色和专长,可起到真正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现存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以结果类为主,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需开展相关研究,填补该领域缺陷。目的 本研究拟构建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化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要素,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分层抽取上海市熟悉区域卫生协同的相关专家(来自全科医学、医学教育、行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领域)19例作为函询对象,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运用德尔菲法对其进行两轮函询,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各级指标权重、检验各级指标逻辑一致性,最终确立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0%、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92。初步构建的区域卫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构成。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87、0.296、0.187、0.130。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均<0.100。结论 初步构建的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发现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同模式的问题与不足,为下一步指导区域模式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及实践基础。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是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战略组成。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凸显我国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的价值和必要性。研究从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培养过程和系统结果方面,剖析我国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的痛点。提出将公共卫生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强基本,增体量”的资源投入战略、公共卫生学院准入及发展的“严进严评”、大健康观下的卓越人才协同培养路径、清晰高标准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激励机制齐头并进等若干思考,以期对我国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3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区域卫生协同发展通过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到位的区域协同体以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通过充分开展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发挥区域内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特色和专长,起到真正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目的 构建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半结构化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要素进行收集与探索,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构建。于 2020 年 122021年3 月通过使用德尔菲法对全科领域专家进行第一轮及第二轮函询,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对各级指标的逻辑性进行检验,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构建的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及31个三级指标构成。结论 初步构建的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发现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同模式的问题与不足,为下一步指导区域模式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及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