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结构与功能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探究樟子松林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群落结构、功能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旨在揭示影响樟子松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微生物学机制。以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24 a、35 a、44 a)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差异。结果表明:(1) 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共同保留169个OTU,土壤真菌特化种保留了603个OTU,根内真菌特化种保留了216个OTU;土壤真菌泛化种优势属为口蘑属Tricholoma和乳牛杆菌属Suillus,根内真菌泛化种优势属为口蘑属、乳牛肝菌属和Cadophora,土壤真菌特化种优势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根内真菌特化种优势属为Acephala。(2) 土壤真菌泛化种共生营养型真菌占比28.49%~47.21%,优势生态功能群是外生菌根真菌,随林龄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真菌特化种腐生营养型真菌占比17.01%~40.01%,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低于天然林,并且随林龄增加,腐生营养型真菌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根内真菌特化种共生营养型占比43.25%~54.45%,优势生态功能群是外生菌根真菌,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相对丰度高于人工林。(3) 樟子松天然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P0.05);泛化种与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和全钾显著相关(P<0.05);根内特化种除了与上述因子显著相关(P<0.05)还与土壤全氮显著相关(P<0.05);土壤特化种则与全钾、速效氮及硝态氮显著相关(P<0.05)。樟子松林真菌群落结构的驱动因子呈现显著的生态位分化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土壤和根内真菌生态功能,为樟子松林的可持续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情景模拟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探究脆弱区生境质量变化过程及未来情景格局对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科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FLUS-In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并对2040年生境质量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草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类型,占比超过41%。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变化最为显著,面积减少10157 km2 ,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2)研究区东南边界生境质量相对较高;2000—2020年平均生境质量变化不大,但生境质量较低等级和较高等级的面积分别增加2281 km2 和1375 km2,退化度较高的研究区则呈现为点状集中分布在部分建设用地上。(3)2040年各情景下生境质量呈现出向好趋势,但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提升最为显著,较高等级面积较2020年增加2514 km2 。建议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等生境质量低的区域。

  • 干旱-复水对樟子松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16

    摘要: 为揭示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幼苗生理指标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特征,以2 a生樟子松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对照(80%)、轻度(40%)、中度(20%)、重度(10%)和极重度(5%)干旱5种水分处理,测定分析其干旱时和复水后水分、光合、叶绿素荧光、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轻度干旱胁迫对樟子松幼苗生理状态影响较小,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5.26%和38.8%,极重度干旱胁迫下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稳态光适应淬灭系数相比对照下降了94.76%、87.19%和72.35%,同时叶片丙二醛含量达到最高。(2)复水后樟子松幼苗叶绿素荧光、叶片脯氨酸含量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但极重度干旱胁迫后复水叶片光合指标平均仅恢复至对照的28.51%。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复水后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综上所述,极重度干旱胁迫主要降低樟子松幼苗光合作用能力、破坏细胞膜稳定性,而适度干旱后复水可以提高植株水分利用和活性氧清除能力,进而提高植株抗旱性。研究结果可为樟子松人工林高效栽培、抚育管理和抗旱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 土壤微生物膜对沙生植物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揭示土壤微生物膜对沙生植物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菌剂施用方式(喷施、混施)和施用量(0、1、3、5、7 g·kg-1和10 g·kg-1)开展盆栽试验,比较分析土壤微生物膜形成后植物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1)当菌剂施用量>3 g·kg-1时,固结层硬度、厚度和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5 g·kg-1时沙打旺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3 g·kg-1处理组之外,沙冬青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高于沙打旺。(4)土壤特性、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三者为部分中介模型,土壤特性的改变能直接影响沙冬青和沙打旺叶绿素荧光特性。土壤微生物膜使固结层硬度和厚度平均提高3.84%和152.85%,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平均增强93.37%、170.68%和256.03%。其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叶片气孔导度从而增强沙冬青和沙打旺光合效率和能力,使沙打旺和沙冬青净光合速率平均提高28.48%,Fv/Fm平均提高0.84%。

  • 科尔沁沙地水盐处理对油莎豆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及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揭示水盐处理下科尔沁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对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的影响。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灌区油莎豆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盐双因素(水处理:50%、70%、100%标准灌溉定额;盐处理:无盐胁迫、轻度盐胁迫、中度盐胁迫)随机区组野外控制试验,构建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筛选关键菌种,并研究揭示其与油莎豆生长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油莎豆农田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2.85%±3.80%)、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0.02%±3.21%)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18.85%±2.41%)。优势菌属为RB41属、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水盐环境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2)100%标准灌溉定额灌溉处理细菌种间共存关系更强,50%标准灌溉定额灌溉处理细菌种间互作程度、连接紧密度最高。无盐胁迫细菌群落生态网络复杂度、互作程度最高,中度盐胁迫细菌物种之间的共存关系更强。(3)随灌溉量增加,关键菌群数量增加,中度盐胁迫关键菌群数量达到最大。水盐处理下油莎豆土壤关键菌种为红色杆菌属、RB41属、Dongia 属、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鞘氨醇单胞菌属、溶杆菌属和Luteolibacter 属。(4)灌溉量变化对油莎豆株高、冠幅、分蘖数、地上干重、羧化酶、脯氨酸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施盐量变化对油莎豆的株高、地上干重、脱落酸、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具有显著影响(P<0.05)。鞘氨醇单胞菌属、硝化螺旋菌属、溶杆菌属、Dongia 属、RB41属、类固醇杆菌属和Luteoli⁃bacter 属与油莎豆生长生理性状显著相关(P<0.05)。水盐环境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子网络及关键菌种,关键菌种则与油莎豆生长生理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揭示水盐生境下油莎豆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为油莎豆适应性种植和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特征

    分类: 农、林、牧、渔 >> 土壤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揭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相互关系,以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25 a、34a和43 a)为研究对象,以沙质草地为对照,采用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法对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细菌群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从25 a到43 a,土壤细菌网络总边数增多,平均路径长度降低。土壤深度由0~10cm到10~20 cm,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总边数减少,平均路径长度升高。与沙质草地相比,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总边数较少。(2)25 a人工林关键菌种隶属于嗜酸菌目(Acidimicrobiales)、RB41 和MB-A2-108,34 a人工林关键菌种隶属于Gaiellales,43 a人工林关键菌种隶属于Gaiellales、RB41、Subgroup_7、Subgroup_6、和DA101_soil_group,草地关键菌种隶属于匿杆菌门(Latescibacteria)。(3)全氮、氨氮、微生物碳含量和脲酶酶活性对土壤细菌网络中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部分细菌有显著正相关影响(P<0.05);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含水量以及速效磷含量对土壤细菌网络中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部分细菌有显著负相关影响(P<0.05);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细菌网络中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部分细菌既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又有显著负相关影响(P<0.05)。樟子松人工林从25 a到43 a,土壤细菌网络愈加复杂和紧密,土壤深度由0~10 cm到10~20 cm,网络复杂性和紧密度降低;与草地相比,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复杂性较低。43 a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关键菌种类型数量最多。另外,土壤细菌网络受土壤有机质影响最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并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

  •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揭示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以中龄、近熟 和成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为研究对象,以裸沙地风沙土为实验对照,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粒度组成,计算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特征,绘制土壤粒配曲线。结果显示:(1)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以砂粒为主,其次是粉粒,黏粒含量最少。随林龄的增长,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砂粒含量呈减少趋势。裸沙地风沙土砂粒含量多高于同层林地土壤。(2)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质地较粗,分选性较差,偏度值多为正偏度,峰度值多为尖窄,0~10 cm和10~20 cm风沙土分形维数分别为2.18~2.43和1.98~2.17。裸沙地风沙土质地更粗,分选性更好,分形维数更小。(3)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均为双峰型。随林龄的增长,10~20 cm风沙土的土壤颗粒细化滞后于0~10 cm。林地悬移组分的含量高于裸沙地,裸沙地跃移组分的分选性高于林地。科尔沁沙地不同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科 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毛乌素沙地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推测其影响因素,以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其粒度组成,并计算粒度参数,解析粒配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风沙土优势粒径组为细砂,其平均体积含量约为29.89%~32.46%,不同类型沙丘无显著差异(P>0.05);少数粒径组分为粗砂、黏粒和极粗砂,其中流动沙丘与半固定、固定沙丘黏粒与粗砂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半固定到固定沙丘,黏粒含量显著增加(P0.05),峰态显著变宽平(P<0.05),半固定沙丘偏态值与其他2种沙丘相比显著偏负(P<0.05)。(3)流动、半固定与固定沙丘跃移组分的粒径区间分别为44~435 μm、63~500 μm和31~354 μm,风沙运动在半固定沙丘中最为强烈。毛乌素沙地风沙土优势粒径组分含量主要受物源影响,少数粒径组分含量主要受沙丘流动性影响,风沙运动强度随沙丘的固定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 天玑舆情系统概述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17-03-10

    摘要: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益深入,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天玑舆情监测系统是专门针对网络舆情监测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而打造的,不仅采用了专业化的搜索引擎技术,还融入了更加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一个以日为周期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同时配上以周或者以月为基础的舆情分析报告,从而提供了一个便捷、科学、可操作的舆情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