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qqqq
注册 登录
EN | RU | CN
  • 首页
  • 论文提交
  • 论文浏览
  • 论文检索
  • 个人中心
  • 帮助
按提交时间
  • 2
  • 3
  • 1
  • 1
按主题分类
  • 3
  • 1
  • 1
  • 1
  • 1
按作者
  • 3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按机构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当前资源共 7条
隐藏摘要 点击量 时间 下载量
  • 1. ChinaXiv:202405.00324
    下载全文

    融合到达角的粒子滤波寻源方法研究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核科学与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5-28

    绳世尊 肖宇峰 严东 任震宇 杨爽 周意航

    摘要: 未知放射源搜寻定位是核安检、核应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提高寻源效率、适应多源环境探测,提出了一种融合到达角的粒子滤波寻源方法。首先,构建了自主定位与到达角感知相结合的放射源搜寻硬件平台,给探测器引入了位置和角度信息;其次,在粒子滤波基础上考虑到达角信息,动态收缩放射源搜寻区域,进而提高搜寻效率;最后,在自主寻源路径规划中采用到达角引导的机器人姿态调整,增强机器人寻源的灵活度。仿真实验证明此方法可正确有效工作,利用放射源开展的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对于多源搜寻的实用性。

     点击量 7855  下载量 6687  评论 0
  • 2. ChinaXiv:202402.00132
    下载全文

    一种考虑结构非线性的连续突风气弹响应计算方法

    分类: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肖宇

    摘要: 连续突风气弹响应在工程中一般采用随机理论进行分析求解,通过将全机频响函数,与激励功率谱密度积分,即可得到各自由度均方根值。该方法基于频域线性求解,无法直接进行非线性响应分析。为此本研究基于匹配滤波器理论,提出了一套可考虑结构非线性的连续突风响应工程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引入突风滤波器,串联至全机气弹动力学系统,构成了连续突风的时域分析模型。针对所选取自由度的均方根值,通过匹配滤波器理论,计算得到一套各自由度“时间匹配”的响应,在此基础上,针对非线性结构模型,通过调整脉冲激励幅值,寻找最大的响应作为非线性结果,最终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工程应用的、考虑结构非线性的连续突风响应计算方法。算例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针对连续突风,可获得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各自由度“时间匹配”的响应,同时可用于结构非线性响应计算。

    通过
     点击量 1547  下载量 509  评论 0
  • 3. ChinaXiv:202303.10066
    下载全文

    “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多能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蔡睿 朱汉雄 李婉君 肖宇 刘中民

    摘要: 文章首先从必要性和紧迫性两方面分析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驱动因素,提出要实现“双碳”目标就必须科学有序重构我国能源结构及相关工业体系,其中科技创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随后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的长期研究基础,提出以多能融合理念引领“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发展路径,并详细阐述了多能融合理念内涵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4 条多能融合科技路径;最后提出了推进多能融合科技发展路径实施的建议。

     点击量 1286  下载量 457  评论 0
  • 4. ChinaXiv:202303.10074
    下载全文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何京东 曹大泉 段晓男 赵涛 李奇锋 肖宇 刘中民 陈海生 丁赤飚

    摘要: 科技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 3 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实施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点击量 1353  下载量 564  评论 0
  • 5. ChinaXiv:202303.10276
    下载全文

    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肖宇 彭子龙 何京东 刘中民

    摘要: 能源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以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而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文章在分析我国能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清洁能源多能优势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多能战略融合为主线的能源科技发展新思路和战略建议。

     点击量 1063  下载量 409  评论 0
  • 6. ChinaXiv:202211.00172
    下载全文

    费米耀变体的射电波段周期性光变研究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2-11-17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文 一 肖宇婷 李孝攀 杨海燕

    摘要: 运用REDFIT方法对4个费米耀变体的MOJAVE(Monitoring Of Jets in Active Galactic Nuclei with VLBA Experiments)15.3 GHz观测数据进行了周期分析,发现0851+202存在1.77年的周期成分,1308+326存在8.69年的周期成分,1641+399存在2.04年的周期成分,2251+158存在7.65年的周期成分,且这些周期成分的置信度均大于99%。运用超大质量双黑洞模型和螺旋喷流模型对这些周期成分进行了解释,并估算了这4 个耀变体的中心黑洞质量为109M⊙~1010M⊙ 。

     点击量 4172  下载量 625  评论 0
  • 7. ChinaXiv:201711.02083
    下载全文

    旱地春玉米不同覆膜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阎旭东 王秀领 徐玉鹏 王伟伟 肖 宇 刘振敏 黄素芳 岳明强

    摘要: 覆膜种植是旱地春玉米种植的重要方式, 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但前人对旱地春玉米在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根系发育及抗倒伏等增产机理方面研究较少。于2013—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 连续3年研究露地平作(CK)、平作覆膜膜下播种(FC-SUF)、平作覆膜膜侧播种(FC-FSS)、起垄覆膜膜下播种(RC-SUF)、起垄覆膜膜侧播种(RC-FSS)等5种种植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土壤水分、作物根系和抗倒伏情况。结果表明: RC-FSS、RC-SUF、FC-FSS和FC-SUF比CK 3年分别平均增产24.97%、17.75%、11.69%和8.67%, 其中起垄覆膜侧播技术(RC-FSS)增产效果最优, 其水分利用效率比CK平均提高26.27%。RC-FSS处理垄沟处0~20 cm土壤含水量比CK增幅达30.44%~47.66%, 达极显著差异; RC-FSS处理的抗倒伏性最好, 其倒伏率仅为0.9%, 抗倒伏力最大为29.4 N, 与CK差异达显著水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 0~10 cm土壤温度各覆膜处理比CK平均增加0.3~2.3 ℃, 以RC-SUF种植模式下增温最显著。成熟期RC-FSS模式下根系分布直径、根系干重明显优于RC-SUF、FC-SUF和CK, 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研究表明, 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技术具有集雨保墒、促根壮苗、高抗倒伏、增产稳产的作用, 在春季干旱少雨的滨海平原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
     点击量 2324  下载量 1241  评论 0
友情链接 : ChinaXiv PubScholar 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预印本评审专家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6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