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5-10
摘要: 自1995年内隐社会认知概念提出以来,该领域吸引了大量研究,涵盖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尊等多个方面。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及其对个体的影响。研究表明负面的内隐社会认知(如内隐偏见、内隐刻板印象、低内隐自尊)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一系列消极影响。近年来,研究焦点逐步转向如何有效干预负面的内隐社会认知,以期减少其不良后果。目前常用的有效干预方法包括评价性条件反射、接近-回避训练、群际接触、接触反刻板印象案例、内隐偏见培训、实施意图、靶向记忆再激活、诱导情绪和正念冥想9种策略。本文对上述干预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每种方法的效应量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方法表现出小到中等程度的效应量,其中接近-回避训练、内隐偏见培训和情绪诱导干预较为有效。上述干预方法在短期内表现出一定的有效性,但缺乏长久的时效性。后续研究可以采用多方法结合提高干预效果及时效性。此外,未来的内隐社会认知干预可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更加高效和使捷。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5-04-19
摘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大数据的出现为科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大规模数据的分析,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本文介绍了我们开发实现的林萃分析系统,帮助编程基础少或无的科研人员使用既有的python程序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零编程基础也可以操作。林萃分析系统参照了常规研究的数据采集处理的流程,首先从采集的数据中过滤出符合要求的数据,形成数据组,这个过滤的过程可以是多步骤的。然后,将过滤后的数据切分为个体数据,在对个体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得到用户的各项心理语义或心理指标。用户可以使用爬虫或者自行采集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过滤和切分,得到个体行为数据,这里个体不仅仅指每个用户,而是指一个地区或个体在指定时间段内的数据。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可以利用词典进行心理语义分析(词频统计)以及心理指标预测。在这些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研究的需求进行截面分析或者面板数据分析等。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林萃分析系统实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表明林萃分析系统可以在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面为科研提供帮助。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 感觉主导效应是大脑面临多种感觉通道信息时, 优先加工某种感觉通道信息的现象。认知加工水平假说认为感觉主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不同认知加工水平所决定, 即早期知觉加工水平表现为视觉主导, 晚期反应加工水平表现为听觉主导。然而, 现有的研究并未关注认知加工水平中处于早期和晚期之间的中间加工水平如何影响感觉主导效应。研究操纵了位于中间加工水平的客体类别差异, 采用2-1 mapping(映射)范式通过3个实验考察介于早期知觉和晚期反应水平之间的客体类别表征如何影响跨通道冲突感觉主导效应。实验1结果发现, 客体类别差异能够调节反应水平的感觉主导效应。类别差异小时, 表现为视觉主导;类别差异大时, 表现为听觉主导。实验2结果说明此效应的产生与视觉刺激不同加工深度无关, 证实了此效应的产生特异于视觉通道。实验3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抑制类别加工脑区, 即左侧颞前叶。结果发现, 反应水平的听觉主导效应消失。研究表明, 认知加工水平中的客体类别表征这一中间加工水平对感觉主导效应产生了调节, 完善了认知加工水平假说对于跨通道冲突感觉主导效应的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02
摘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初见雏形,人机交互以及人机关系将进入新的时代。人与人工智能(AI)的信任关系也即将从单方向的人对AI信任逐渐转变为人与AI的互信。本研究在回顾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信任模型与工程心理学中的人机信任模型的基础上,从人际信任视角提出了人与AI动态互信模型。该模型将人与AI视为对等的信任建立方,结合信任与被信任方的影响因素、结果反馈和行为调整构建了人与AI动态互信的基本理论框架,强调了人与AI信任中关系维度的“互信”与时程维度的“动态”这两个重要特征。模型首次将AI对人的信任以及二者互信的动态交互过程纳入分析,为人与AI的信任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AI对人的信任如何建立与维持、人与AI互信的量化模型以及多智能体交互中的人与AI互信。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2-29
摘要: 目的 随着网络大数据以及机器学习的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结合文本分析与机器学习来预测满意度。在建立生活满意度预测模型的研究中,针对获取大量有效的有标注数据困难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文本数据增强以优化生活满意度预测模型。 方法 改编大连理工词典后,以357份生活现状描述为原始文本、生活满意度量表自评分为标注,经过EDA和回译进行文本数据增强,利用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 结果 结果显示,大连理工词典改编后,各模型预测能力大大提高;数据增强后,仅在线性回归模型上观察到回译和EDA的提升作用。使用原始数据进行训练的岭回归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最高,达0.4131。 结论 特征提取精度的提升可优化目前的生活满意度预测模型,但对于以词频为特征建立的生活满意度预测模型,基于回译和EDA进行的文本数据增强可能并不十分适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7
摘要: 陌生人间的合作行为对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基于1999~2019年间开展的254项使用社会困境范式研究我国陌生人间合作行为的数据(共302个合作率,29249名被试,平均年龄:18~28岁),探讨了中国社会中合作行为的变迁及一些社会发展指标在其中的解释作用,并比较中美两国的合作行为变迁趋势。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合作行为水平随时间而上升,一些社会发展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高等教育水平、互联网普及率等)可能是其上升的社会变迁基础。中美两国合作行为表现出相似的上升趋势,但中国的在更短时间内有更大上升幅度。研究结果对提振民众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从运动的客体中感知生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传达生命性的动态线索可分为具有生物运动模式和表现意图的运动两类, 二者所包含的一些特定运动特征是其引发生命性知觉的关键。现有理论假说分别从视觉信息加工和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上述现象的认知机制。基于两类动态线索的生命性感知与皮层下和皮层上多个脑区的活动有关, 这些脑区可能构成了一个涉及基本的生命信号探测以及高级的意图理解和推理功能的脑网络。未来研究需从认知、行为遗传及神经等层面系统揭示两类动态线索在生命性知觉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机制, 阐明上述脑网络的组织和连接方式及各个节点的具体功能; 同时探究基于动态线索感知生命性的计算原理及将生命性感知异常作为社会认知障碍标志物的可能性, 以推动其在人工智能与心理疾患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部表情是通过眼部、口部等肌肉动作传递出来的情绪信号。婴儿对面部表情的正确识别是婴儿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情绪认知的发展。婴儿对基本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具有非同步性的特点:对正性效价表情的识别早于负性效价表情, 2个月大的婴儿能辨别出正性效价表情, 4~6个月大时能辨别出不同的负性效价表情; 情绪感知能力的发展早于情绪理解能力, 7个月大的婴儿已初步具备情绪感知能力, 12个月大的婴儿还不能准确区分不同的负性效价表情所表达的情绪意义。婴儿识别表情受到环境和认知因素的双重影响, 反映了基本情绪的激活到情绪图式的形成过程。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个体视觉系统的发展过程中, 视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会受到视觉经验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被称为视觉可塑性。视觉可塑性在出生后的发育关键期内达到峰值。虽然成年期视皮层神经环路的结构功能趋于稳定, 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人视皮层中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眼优势的可塑性。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 短时程操控成年人的各种视觉输入信息, 乃至调节两眼间注意资源的分配, 都可以引起成年人眼优势发生偏移。然而, 两者调节眼优势的神经机制可能并不相同。视觉输入对成年人眼优势的调节可能主要反映了视觉皮层的稳态可塑性机制; 而注意对眼优势的影响则是一种高级加工对初级视觉皮层的反馈调节, 目前可以用拮抗神经元的适应机制来作解释。未来研究可以寻找更加直接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解释, 此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空间导航对于人和动物的生存而言都十分重要, 有效的空间表征或认知地图是空间导航的基础。认知地图的典型属性包括选择性、灵活性以及层级性, 海马、场景选择区域以及前额叶等多个脑区都参与认知地图的构建。认知地图的表征形式存在欧式地图和拓扑图两种理论, 但各自单独都不能全面解释实际导航中的行为表现,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标签图等理论试图调和二者间的矛盾。未来研究还需要关注在认知地图构建过程中层级性的变化, 空间范畴的扩展, 以及认知地图假说的局限。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工作场所非伦理行为对组织具有极大的危害, 探索非伦理行为的干预办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主要从理性道德决策视角考察非伦理行为的干预办法, 从直觉道德决策视角考察非伦理行为干预办法的研究相对缺乏。本项目提出正念可以同时影响理性道德决策系统和直觉道德决策系统, 进而减少非伦理行为。理论上, 希望从道德决策双系统的角度考察正念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 拓展正念与非伦理行为交叉融合的研究思路。实践应用上, 提出正念作为一种同时影响理性和直觉道德决策系统的重要因素, 可以为管理实践中减少非伦理行为提供启示。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孤独症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加剧了对早期干预的需求,但传统行为干预有其局限性。结合了发展理论和行为原则的自然发展行为干预被认为是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中最有希望的方法。文章系统梳理总结了自然发展行为干预在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中的六种代表性模式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发现自然发展行为干预在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交,语言,认知等领域的发展、降低家庭时间经济成本和提高儿童主动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自然发展行为干预在我国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应围绕提高干预效果、扩展实践应用范围,进行自然发展行为干预共同组件的活性成分分析,开发不同干预模式组合以及优化家长培训方式等。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垃圾急剧增长严重污染环境, 亟需垃圾分类和减量, 没有桶前志愿者监管, 垃圾混放污染率居高不下。而居民不配合志愿者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促进居民与志愿者合作?基于声誉关注和社会距离理论, 为解决垃圾分类困境, 本研究实施3个情境实验和1个质性访谈调研, 考察对志愿者的熟悉度(高/低/陌生)、志愿者年龄(小学生/年轻人/老年人)如何影响不同年龄的居民(中青年和老年人)的合作性, 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 人们对志愿者熟悉度越高, 合作性越高; 在低熟悉条件下, 对老年志愿者合作性更高(实验1和实验2)。同中青年被试相比, 老年被试对老年志愿者的合作性更高, 但同陌生志愿者的合作性低于中青年被试(实验2)。社会距离和声誉关注可作为熟悉度促进合作的心理机制, 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实验3)。多元回归分析和质性调研结果表明, 社区里居民熟悉的志愿者监管引导, 及居民自身的亲社会性, 在垃圾分类推广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重要发现为垃圾分类的推行及降低成本提供了参考价值和科学支撑。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容易受到同伴影响, 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影响, 较少考察同伴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招募了77名12~15岁青少年(Mage = 14.06 0.74岁, 32名女生)被试, 结合自适应行为实验范式和冲突信息源范式, 考察了信息提供者(同伴vs.成人)和社会信息的性质(均利他、均利己、冲突)对青少年(付出实际代价的)捐赠行为的影响, 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特质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相比较利己信息的影响, 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利他信息的影响, 从而提高捐赠数额。特别是, 当同时观察到冲突信息时, 青少年仍然受到利他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榜样而非成人榜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调节了青少年的亲社会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积极的同伴影响, 同伴道德榜样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助益。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双信息源实验范式, 考察3~6岁幼儿和成人对智能语音助手(Digital Voice Assistants, DVAs)的知识性信任, 并验证准确性在其信任中的作用。实验1, 操纵了信息源类型(DVAs vs人类)和知识领域(自然vs社会)。结果显示, 与人类相比, 幼儿和成人对DVAs的知识性信任更强。对DVAs的信任程度, 6岁幼儿高于4、5岁幼儿, 成人高于幼儿。与社会领域相比, 幼儿和成人均更倾向于询问DVAs自然领域的问题。基于实验1, 实验2操纵了两种信息源提供证言的准确性条件, 结果发现, 当DVAs不准确时, 幼儿和成人均不再信任其证言, 且3岁幼儿对准确性的敏感性较低。研究结果表明, 信息源类型、知识领域和证言准确性都会影响幼儿的知识性信任, 准确性是评估DVAs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1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内卷”引发了全民关注与讨论,但研究者对内卷的心理内涵、特征维度及其测量工具仍在探索中。本研究首次以文化心理学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中国社会的内卷极具新时代意义,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多维心理概念。研究一采用访谈法,通过分析在校学生与在岗社会人员对内卷看法的一手资料,结合扎根理论初步提出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即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研究二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内卷感知测量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包含18个条目的四维度问卷。研究三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效标效度检验,在跨人群样本中验证了内卷的四个特征维度。研究四采用内卷情境任务发现,在高校情境和组织情境中,内卷感知更高的个体均更易表现出内卷行为倾向。综上,本研究首次明晰中国社会中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并提供了测量个体感知内卷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未来探究内卷对个体心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09
摘要: [目的] 利用微博大数据的方法探究不同地区睡眠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分析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微博用户的发博位置,将用户分为四个地区,比较不同地区睡眠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差异。[结果] (1)微博用户的睡眠质量在四个地区之间存在边缘显著,F (3, 489) = 2.363,p = 0.071,中部地区微博用户的睡眠质量得分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微博用户(p 0.05)。(2)微博用户的生活满意度在四个地区之间差异不显著,F (3, 489) = 1.490,p >0.05。(3)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r = 0.08, p < 0.05);(4)睡眠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不显著(B = 1.27, p = 0.078)。 [结论] 不同地区的用户睡眠质量存在差异,较低的睡眠质量会影响生活满意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6
摘要: 从运动的客体中感知生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传达生命性的动态线索可分为具有生物运动模式和表现意图的运动两类,二者所包含的一些特定运动特征是其引发生命性知觉的关键。现有理论假说分别从视觉信息加工和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上述现象的认知机制。基于两类动态线索的生命性感知与皮层下和皮层上多个脑区的活动有关,这些脑区可能构成了一个涉及基本的生命信号探测以及高级的意图理解和推理功能的脑网络。未来研究需从认知、行为遗传及神经等层面系统揭示两类动态线索在生命性知觉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机制,阐明上述脑网络的组织和连接方式及各个节点的具体功能;同时探究基于动态线索感知生命性的计算原理及将生命性感知异常作为社会认知障碍标志物的可能性,以推动其在人工智能与心理疾患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视觉背侧通路中的背侧−背侧通路和腹侧−背侧通路分别表征与物体相关的抓握和使用动作, 形成结构性和功能性操作动作表征。这两种操作动作表征在神经基础、激活条件、时间进程, 以及与长时记忆的联系方面都存在差异, 并且共同参与到可操作物体的识别过程中。关于结构性和功能性操作动作表征的研究不仅证明了操作动作信息对于可操作物体识别的重要性, 而且对于深入研究物体如何在大脑中表征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风险领域特异性指某特定领域内的风险决策和偏好可能会受到领域内特有的风险因素影响, 因而会导致领域特异性的行为。基于期望法则的风险决策理论认为, 风险倾向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但近20年行为决策领域的证据表明, 风险倾向具有领域特异性, 其机制探索、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从机制探索历程来看, 以往主流机制着重从风险−回报框架解构领域特异性的风险行为, 近年研究在丰富其机制检验证据的同时, 开始从进化、人格、动机等新的视角进行解读; 在测量工具层面, 领域特异性风险量表仍占主导地位, 并在多种文化、内容领域和群体间得到了进一步检验和扩展, 其他基于不同内容领域划分的风险领域特异性量表也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在影响因素层面, 大量研究从遗传、环境、个体差异等角度探索了导致风险领域特异性的前因变量。未来研究方向应注重整合各风险内容领域, 在更加细化的风险领域检验现有理论, 并进一步探索个体层面的领域特异性规律。